夏秋季常见传染病简介
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是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虫媒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常见的有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虫媒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
夏秋季节特别有利于各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秋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夏秋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病突然,症状严重,传染性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应加强预防。
2、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也称为动物源性疾病,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或者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人畜共患传染病具传播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等特点,目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有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口蹄疫、非典型性肺炎、鼠疫、炭疽、疯牛病、布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
3、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疟疾、莱姆病、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常见的有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蠓、蚋、虻、白蛉等虫媒传染病病媒。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
狂犬病
狂犬病: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
传播
传染源:狗,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可能患病并传染。
传播途径: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
2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3个月;
前驱期:发烧、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觉异常等;
兴奋期:紧张、痉挛、幻觉、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
昏迷期;深度昏迷,最终衰竭。
4治疗
患者:隔离于暗室中,避免声音、光、风等;医护人员戴口罩和胶皮手套,根据病情对症处理。
预防
1.伤口:20%肥皂水或1%新洁尔灭彻底清洗。然后涂75%酒精或2~3%碘酒;不宜缝合。
2.注射狂犬病疫苗,严重者注射血清或免疫球蛋白。
3.与狂犬病病毒、病兽或病人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员进行感染前预防接种。动物定期注射狂犬病疫苗。
注射狂犬疫苗和血清要及时、全程、足量。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
传播
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等
传播: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而受感染。
临床表现
1.早期:发冷,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充血出血等。
2.典型病例: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重症患者高热、中毒症状重,病死率较高。非典型患者症状和体征较轻,中毒症状轻,经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确诊。特殊临床类型有急腹症型、急性胃肠炎型、脑膜脑炎型、肺炎型、大出血型。
治疗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综合性抢救治疗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预防
1.人群预防
(1)灭鼠防鼠: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药物灭鼠;
(2)高危人群疫苗接种:流行前一个月内高危人群(10岁以上)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2.个体预防
(1)避免与鼠类及其尿、粪和唾液接触;
(2)禁用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3)避免皮肤粘膜破损,破损者用碘酒消毒;
(4)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等。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
传播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食物型传播:生食带菌食物。
水型传播:饮用污染的水。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传播。
苍蝇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造成食物污染。
临床
1.急性菌痢:又分典型、非典型及中毒型三种。
典型急性菌痢: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日10余次或更多,量不多。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迁延未愈或开始症状较轻而逐渐发展起来,病情迁延达两个月以上者。
3.菌痢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
治疗
1.一般对症治疗:进易消化饮食,给口服补液盐(ORS),必要时静脉输液。
2.病原治疗:症状比较严重患者依据药敏试验选抗生素。
3.休克型菌痢:抗感染、抗休克。
4.脑型菌痢: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预防
1. 搞好卫生,消灭苍蝇。餐具、水杯等要经常消毒,妥善放置。
2. 加强食物和水源管理,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
3.人人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苍蝇沾过的食物。
4.夏天食物吃一顿做一顿,不暴饮暴食,瓜果一定认真清洗,最好去皮。
5.大人喂食小儿前一定洗净手,不要用嘴接触食物。
6.衣物勤洗勤晒,指甲勤剪,玩具经常消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由于食用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
食物被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5、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2临床
1.潜伏期短 一般几分钟到几小时,呈爆发流行。
2.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3.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
4.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5.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等。
治疗 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应用合适的抗菌素及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1.搞好食品卫生监督和食堂卫生,禁止食用病死禽畜肉或其他变质肉类。醉虾、腌蟹等最好不吃。
2.冷藏食品应保质、保鲜,动物食品食前应彻底加热煮透,隔餐剩菜食前充分加热。
3.烹调时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4.腌腊罐头食品,食前应煮沸6~10分钟。
5.禁止食用毒蕈、河豚等有毒动植物。
6.炊事员、保育员有沙门菌感染或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待3次大便培养阴性后才可返回原工作岗
霍 乱
霍乱是由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无痛性腹泻呕吐为霍乱的主要特征,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
传播
传染源:霍乱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临床表现
人受染分隐性感染(无症状无感觉);显性感染(有症状有感觉)。
潜伏期:数小时至5日,以1~2日为最常见。
典型表现:起病急骤,泻吐期.脱水虚脱期.恢复期三期表现。无痛性腹泻呕吐为主要表现,洗米水状粪便是霍乱的特征。
治疗
早发现,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溶液,合理使用抗生素。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治疗方法:轻度脱水:口服补液;中、重型脱水:静脉输液抢救。在液体治疗同时给予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治疗。
预防
预防病从口入。
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海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传播
传染源:脊灰病人和脊灰病毒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飞沫传播。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
无症状性感染型。
顿挫型:轻度发热、疲倦、嗜睡等。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轻度发热、疲倦、嗜睡等,继之背痛、颈部强直等。
瘫痪型:主要是肌肉松弛性瘫痪.恢复较慢,多留后遗症。
治疗
发病初期:休息,肌肉疼痛者应用止痛剂。
麻痹者:麻痹肢体置于功能位,予维生素B1、B12和地巴唑等药物治疗,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器防止呼吸道阻塞,对瘫痪肢体按摩、理疗和针灸。麻痹畸形者外科矫形手术。
预防
口服脊灰疫苗(OPV)和灭活脊灰疫苗(IPV),辅以强化免疫。
急性期病人隔离治疗,粪便、尿布、衣裤等消毒,被服日光曝晒,医护人员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密切接触者粪便消毒。
疟疾
疟疾又叫“打摆子”,是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传播
传染源 蚊子、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 按蚊叮咬、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和胎盘传播。
临床
疟疾:潜伏期、前驱期和发作期三个阶段。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依次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其后体温恢复正常,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治疗
间日疟患者: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第二年春季用伯氨喹抗复发治疗;
非重症恶性疟患者: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和复方青蒿素片等治疗;
重症恶性疟患者: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针剂静脉点滴。
预防
(1) 服药 高疟区和疟疾暴发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用乙胺嘧啶50mg加伯氨喹22.5mg预防服药,孕妇用氯喹或哌喹0.3g,每10日1次。
(2)防蚊、灭蚊 宿舍挂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避免身体紧贴蚊帐;口服维生素B1片;傍晚时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喷洒DDV、灭蚊灵; 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名日本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导致的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属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命名。
传播
传染源 猪主要传染源。蚊虫、鸟类、蝙蝠、家畜均可感染。蚊虫为重要储存宿主。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临床
潜伏期 4~21(10~14)天。
典型临床过程分初期 极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四期.
主要特点为急性起病,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可并发肺炎、肺不张、败血症、泌尿系感染、深静脉栓形成和应激性溃疡并出血等。
治疗
主要对症、支持、综合治疗。认真把好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三关”。降温、镇静、防止呼吸衰竭、支持、综合治疗等。
预防
1.灭蚊防蚊 灭蚊贯彻“灭早、灭小、灭了”的原则。用蚊帐、防蚊剂、蚊香和灭蚊器等防蚊。
2.人群免疫 予10岁以下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预防接种。鼠脑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
3.动物宿主管理 做好猪和家禽环境卫生工作,用青蒿、苦艾等烟熏其居住场地驱蚊,半月喷灭蚊药1次,有条件者予母猪及家禽注射疫苗。